吴亦凡跟冯小刚关系「京圈无人莫演戏吴亦凡上位冯小刚翻身靠的都是这些大佬关系」

首页 » 影视问答 » 正文

写在前面:本文是一整部「京圈崛起史和关系网梳理」。在上篇里面,咱们讲了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郑晓龙、王朔为首,大院子弟关系为背景,京圈那帮人一点点在影视圈扎根,集结成了一支亲密的队伍。

在这支队伍里,平民子弟冯小刚、赵宝刚悄然上位,而初代大哥郑晓龙,却失去了自己的势力。今天这部分,是京圈在千禧年后的故事,讲的是大院子弟王中军从美国回来后,将资本的力量带入京圈,与此同时,王朔失势,冯小刚上位,王中军和冯团结起来,掀开了京圈新世纪的故事……

关于京圈导演、演员、编剧之间的那些关系、纠缠,今天一次说清。

为方便您阅读下半部,请先戳这个链接,阅读上半部:

京圈崛起往事(上):大院子弟

本文从第06小节开始讲起——

06.

1993年,王朔、冯小刚的“好梦”公司正式登场。

由于王朔的名气,公司很快就拉到了首笔资金。结果那边合同都签了,冯小刚灵感却久久不来,始终弄不出一个剧本。

就在懊恼时,王朔给了他一本小说,告诉他,改这个适合。随后,王老师带到他魏公村的京城酒楼,见到了小说作者,写《一地鸡毛》的刘震云。就这么着,从河南延津走出来的北大才子,也上了京圈儿的船。

日后与小崔的《手机》恩怨,就此埋下伏笔。

此时,好大喜功的王老师,心生一个大胆想法。不就是迎合大众吗?那咱花它几百万,买下全国优秀作品的改编权,然后找一帮中文系写手,蹲家里给咱们苦编苦改,就照工业化、可复制、让群众喜欢的方式来做。

冯听了,说好主意,可上哪儿找几百万?

王老师估计靠冯写剧本,要把公司做大没戏,于是1994年,又找到了从深圳回京的叶大鹰,把这套流水线作品嗑重唠了一遍。叶也是很够哥们儿,立马掏钱,跟他成立了“北京时事文化咨询公司”。

打这天起,王总经理到处聊版权、签写手,准备大干一场。很可惜,他自己也闹不清什么东西是流行的、大众的、可复制的。

董事长叶大鹰,拉一帮人去俄罗斯,拍《红樱桃》去了。气得王老师每天在办公室跳脚大骂。这期间,王遇到了香港拍《跛豪》的麦当雄,跟他的公司谈了些合作,希望从香港电影身上学些经验。谈得越多,越悲观。人家长期摸索形成的创作体系,“时事”签下的编剧们根本学不来,写不出好本子。

“好梦”那边,情况也不容乐观。

有一说一,“好梦”时期的冯小刚,还是很有追求的。《一地鸡毛》的现实关怀且不说,单说《月亮背面》,真是露尽人性黑暗。只可惜,加上《情殇》,几部剧都只在一些地方台深夜播出,没引起任何轰动。

「奠定冯和刘震云友谊的《一地鸡毛》」

1993年,《上海文学》发表《旷野上的废墟》,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由此展开,其矛头直指“痞子文学”鼻祖王朔。

不久,媒体封杀令就来了。

自此,只要沾王朔名字的项目,拍一个死一个。冯小刚手上那些想反映现实、人性,冲着厚重路子去的,一个接一个被毙。这就是日后他为何迅速投入商业片的怀抱,放弃作品的思想。他自己说过:

“我摔过很大的跟头,当时连续四个泡了汤,所有投资人都躲着我,我走投无路了。我知道哪些东西是你扛不过的。”

那年,《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开拍第10天,被以“错误价值观导向、丑恶审美趣味”为由叫停。冯找到韩三平,问怎么改。韩三平说你放弃吧。当晚,冯小刚酩酊大醉。

王老师见状,心也碎了,扭身去了美国。

留下一句话给冯:

“你有机会活,不要一起死。”

继郑晓龙后,他成了第二位失势的大哥。

07.

按理说,同样是中国影视江山的拓荒者,郑将军和王老师先后失去了圈内中心地位后,红三代叶大鹰,应该站出来。但也没能站出来。

“时事”营业期间,叶大鹰拍过电视剧《血色童心》和电影《红樱桃》,口碑都还可以。但到底能力有限,没能以才服人。

倒是拍《血》时,叶将对他充满“崇拜之情”的梅婷,塞进了剧组。梅婷当时在军区跳舞,被他相中后,蜕变成演员,考上了96明星班。之后叶大鹰请张国荣来拍《红色恋人》,还在上学的梅婷和哥哥对戏,把章子怡羡慕得半死。由于外出拍戏,梅被学校劝退。

可人家一点也不伤心。

毕竟这时,已经上了京圈儿的船。

而跟叶大鹰混在一起的王老师,很快也学会了往剧组里加塞儿这一招。1994年,他遇到一心水的北影姑娘。估计是打算自己捧的,没想到遭遇封杀。于是在远赴美国前,把她塞进了《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这个姑娘,就是徐静蕾。

而《一场》的导演,是赵宝刚。

「赵宝刚的《一场》,徐静蕾主演」

1984年王朔成名时,徐姑娘才10岁,还在练书法。他爸刚从灯泡厂辞职,下海创业。王朔写《狼狈不堪的生活》,就是婚外恋那点事。本子被毙后,冯小刚颓了,人生失去了希望。冯小刚颓,赵宝刚可没颓。

这时,他遇到了最好的合作伙伴,又一个大院子弟,有“内地琼瑶”之称的海岩。

海岩当初也是“海马工作室”的一份子。原姓侣,是红色女特工廖菱航之孙。退伍后,在北京当公安,闲来无事,写了47万字的《便衣警察》,自荐到出版社,结果爆了,拍成了电视剧。海岩成名时,冯、赵二人都还在打杂。

冯小刚开公司时,赵宝刚靠拍《无雪的冬天》赚了30万,也开了属于自己的“鑫宝源影视公司”,准备大干一场。正巧,《一场》写完,郑晓龙向海岩推荐他做导演。同时,王老师把刚毕业的徐静蕾塞进了剧组。

从此,赵和海岩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京圈儿电视剧的关系线,就从他俩延续下来。

不过,一个光拍,一个光写,还不够。1999年,广电总局推进“制播分离”,先后有24家民营电视剧制作公司拿到《电视剧制作许可证》。赵、海搭档,还差个投钱的。

就在这时,“海润”的老板刘燕铭出现了。

刘早年是记者,1986年进入北京电视台,任文艺部制片主任。改革后,下海经商,1995年开始做影视界,还投资过冯小刚的《月亮背面》。冯小刚颓后,他就不投了。1997年,刘燕铭成立“海润”,正式进军影视。

以《一场》这部剧为起点,“海润”投资的项目还有哪些呢?《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玉观音》…

没错,都是赵宝刚和海岩的剧。后来,海润不但拍电视剧,还拍电影。杜琪峰的《毒战》,就是海润投的。2001年,海岩还掏了250万元,成为“海润”股东之一。可谓深度绑定。好友赵宝刚,也因此稳固了圈内地位。

「赵宝刚与海岩的合作剧」

自此,新时代影视的三个话语角色登场。

投资人、导演、编剧,这仨人,开始对“让谁红”产生重大影响。之后,赵宝刚这条线上,将带出孙俪、佟大为、文章、陆毅等一大票人。孙俪最后甚至成为“海润”股东。当然,这又是另外的故事。暂且不表,下回再聊。

还是先说回冯小刚。

1997年,《一场》热播之际,冯导正在家里急得团团转。年近四十,劳碌半生。眼看要成了,王老师却走了。大腿抱不上,这可咋办啊?就在无比绝望时,韩三平找到他,说北影可以投资,拍一部贺岁片。

回头看,那部电影的意义,远不止贺岁。

冯小刚终于要遇到王中军和马云了。

08.

冯小刚的时来运转,也算是天意难违。

1992年,中国观影人次降至105亿,发行、放映收入分别减少了17.9%和15.7%。主管电影的领导头大,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

1995年,成龙用《红番区》告诉内地观众什么叫“贺岁档”。之前的春节,内地电影院门厅萧条,中影的人都说,过年谁他妈看电影呀?

结果成龙啪啪打脸,摘走9500万票房。

这一骚操作,想必启发了北影厂厂长韩三平。他立马找到冯小刚,说给你个机会,北影出100万,你拍个“贺岁片”吧。随后,紫禁城影业也投资。冯小刚四处找钱、找人,以极低的成本,拍出《甲方乙方》。

仔细看的话,《甲方乙方》透着无处不在的京圈儿背景。甚至可以说,它是冯小刚前半生混京圈儿捞得的人脉的集大成者。

剧本,改编自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演员,英达、葛优,这不用说了;何冰、杨立新,人艺的,后者主演《我爱我家》;女主角刘蓓,是葛优拍《编辑部》时选的,后来演了《过把瘾》。客串,一个是刘震云,一个是王朔的发小叶京。他在片中饰演吃鸡暴发户,同样也是京圈儿的重要人物。

片中的坦克营,是叶京免费调来的。坦克一打火,就是五六千。当时冯把全副身家投到片中,几百万,根本不够花。

另外,紫禁城影业这个投资方,是北视中心跟其他几个单位改组后成立的。

「冯小刚的翻身之作」

《甲方乙方》是冯小刚背水一战。

幸运的是,他赌对了。

影片上映,票房3300万,拉开贺岁片序幕。就在那年,跟哥哥一起做广告的王中磊看见《甲》的海报,心说,广告还能这么搞?

他给哥哥打电话,说想搞电影,让他留意。不久后,王中军偶遇前同事,问人家在哪儿发财。人家说,投资影视剧,赚了几个亿。

王中军当时就傻了,自己做广告做得风生水起,也没赚这么多钱啊。

1998年,经人介绍,王中军投拍英达的情景喜剧《心理诊所》。片子虽然没火,但靠广告,拿到百分百的利润。王动心了。

王中军也是军队大院的。他是侦察兵,退伍后在国家物资统计局上班,本想做刊物,没做成,靠设计杂志攒了一笔钱,去美国上学、打工,带着10万美元回国创业华谊,做广告。也不知道怎么,就拿到了中国银行全国15000多家网点的设计项目,然后又服务上了中石化、国家电力这些巨头。

短短几年,赚得盆满钵满。

这些项目,一般人怕是捞不着的。

《心理诊所》赚钱后,王中军的兴趣转到影视上。第二年,华谊又投三部电影,分别是姜文的《鬼子来了》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和冯小刚的《没完没了》。第一个,禁了,第二个,扑街。就冯的片子,赚了笔钱。

正是这次回报,坚定了华谊的信心。

要掏一大笔钱,绑定冯小刚。

据说当时小刚并没有立马动摇,跑去和中影的人说,现在华谊开这么多钱,我只要你们给我开它一半,就铁了心给你们干。那时,整个电影市场还没起来,好多人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中影当然没钱。

最终,冯小刚与华谊签约。

文艺兵和侦察兵,从此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

2000年,王中军找到巨头太合,说服董事长王伟掏了2500万元对华谊增资扩容,“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就此成立。

华谊入局后,以王中军、冯小刚为首的电影线,和以刘燕铭、赵宝刚为首的电视剧线,可算是把京圈儿资源彻底盘活了。当初这两个从北视中心走出来的普通市民家的孩子,也扬眉吐气,完成了话语权的升迁。

那一年,郑晓龙将军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刮痧》,获得华表奖。但它带来的影响,显然无法和冯的《大腕》比。也是那一年,王老师和叶大鹰,开了个“文化在中国”网站,一通小打小闹后,网站没了踪影。

随后几年,擅长资本运作的王氏兄弟,迅速扩张华谊的地盘、业务和势力,一步步加重自身话语权。与王伟分道扬镳后,2007年,华谊的个人股东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名字,那就是浙江省曲艺家协会第四、五届主席马来法之子,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

据说每次王中军去杭州,都可以直接住在马云的家里。马大佬也曾点拨他:

“你要利用资本的优势。”

「大佬、大哥和冯小刚」

而那一年,郑将军刚拍出《金婚》,王老师为了《我的千岁寒》,又跳出来骂人。拍片的还在拍片,码字的还在码字。

江山代有大佬出,一代新人换旧人。

资本风生水起后,影视的游戏规则变了。

新时代的大哥是谁,不言而喻。

09.

在中国影视狂飙突进的年月,京圈儿一步步壮大。经纪人、导演、编剧、演员,纷纷登场,源源不断流入圈中,成为新的血液。

20多年来,圈子带头大哥的身份变了,每个人说话的分量变了,圈子的人数变了,但整个圈子的生存风气,始终不变。

华谊增资扩张后,2000年,收购“内地第一经纪人”王京花的公司。花姐带了40名艺人进入华谊。是谁牵的线不知道。反正早年陈道明刚红不久,就和花姐签了约。而陈和冯合作《一地鸡毛》后,建立深厚友谊。拍《唐山大地震》时,剧本都没看,冯一个电话,陈就接了主演。并告诉记者:

“我和小刚的交情,根本不是钱的事儿。”

导演方面,华谊一气绑定了路学长、陆川、滕华涛三个工作室。路学长拍《卡拉是条狗》,葛优压阵。陆川《寻枪》,拉来姜文,连“中影掌门”韩三平都在片中露脸。

至于滕华涛,更神奇。

他爸是滕文骥,中国第四代导演。

还有一个身份,是冯小刚的邻居。

1995年,国产影视低潮期,别人都无戏可拍,从北电文学系毕业的滕华涛,居然顺利指导《新言情时代》。这部戏的女主是谁呢?

巧了,是王老师的时任女友,徐静蕾。

跟华谊签约后,滕华涛得到力捧。能力有限,一直不温不火。随后,滕华涛转去拍电视剧,《双面胶》《蜗居》《裸婚时代》。拍一部爆一部。并捧红一个叫文章的演员。而文章红,还是因为马伊琍。马来自上海,却是滕华涛的铁血闺蜜,连相亲都带他一起。

马伊琍早年走近京圈,又是因为另一个大院出身的导演,管虎。

管虎他爸是北影厂演员。幼年在胡同长大,13岁才搬回大院,一身匪气,拍东西剑走偏锋。代表作《黑洞》,陈道明主演的。马伊琍在里面演一个三陪女。两人当年恋爱,已到谈婚论嫁的地步。而路学长、滕华涛和管虎,加上一个拍王老师《看上去很美》的张元,都是所谓第六代导演的主力军。

「滕华涛,白百何,文章」

滕真正叫得响的电影,是《失恋33天》。也就是这片儿,捧红了文章和白百何两人。只不过,两人出道,要托另外一老哥的福。

那就是王老师的发小,但比王老师还要浑的叶京。小时候,王朔都是跟在叶京屁股后面的。退伍后,叶京开菜馆,他挂了个法人名。后来清查投机倒把,查到叶京,也连累了王朔。王朔这才离开单位。这俩人,是一条裤子的交情。从美国回来后,王遭遇精神危机,人颓了。直到2006年才现身。

后来才知道,王老师那年小说还没写完,根本没打算出来。是被叶京的一部电视剧给惊了。这部电视剧,就是《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拍戏时,叶京说要比着徐静蕾找演“乔乔”的人,找来找去,找到了白百何。而文章,是最早定的女主高圆圆给介绍去的。就在这部根据王老师早年三部小说改编、反应大院子弟青春的戏里,文章和男主佟大为,建立了友情,白百何跟海军大院的陈羽凡,建立了爱情。

两人由此进入京圈。

而佟大为这边,又拴着赵宝刚。

早年拍《玉观音》,佟大为并非海岩心目中的人男主。但在贵人相助下,佟大为签到了王京花的经纪约,由此进组,被赵宝刚力捧。后因公司利益,赵宝刚没再与海岩合作,转而从郑晓龙手中拿到石康的《奋斗》。对人生奋斗颇有感触的赵宝刚,赶紧又叫来佟大为。佟大为,又推荐了文章演向南。

「叶京《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至于吴亦凡,那是徐静蕾老师铺的路。

王朔虽隐退江湖,但京圈儿的资源还在。徐才女拍《我和爸爸》,主演是叶大鹰。她的《梦想照进现实》,本子是王老师亲笔。当年电子杂志《开啦》上线,第一期就访问叶京。四子之一吴亦凡归国,要进影视圈。徐静蕾拍了电影《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让他演,编剧的名字,你看,又是王朔。

后来管虎的《老炮儿》,吴亦凡又顺利进组。

至于另一位归国艺人鹿晗,和所谓“京圈格格”恋爱,接到《上海堡垒》的资源,已是人尽皆知。《上海堡垒》扑街时,以马伊琍为首的一帮京圈朋友,还上微博硬撑。

那场面,真是中国影史上千载难逢的奇景。

10.

2012年,滕华涛大婚,司仪是陈羽凡,到场祝福者,皆为京圈儿名流,韩三平、王中军、冯小刚、赵宝刚、王京花等等等等。据说这场聚会上,白百何拿到了《私人订制》的女主,一步踏入京圈最核心资源圈。想想几年前,她还在给王珞丹配戏。

转眼之间,就借风上了青云。

「《私》脱胎于《甲方乙方》,新人上位,一个轮回」

其他诸如此类,还有很多。比如李诚儒是赵宝刚在北影进修的同学,后来演了《重案六组》。而当时跟李配戏的,还有个叫侣萧的孩子。他是海岩的儿子。为了转运,改名为侣皓喆,后又改成侣皓吉吉,并拍了一部爆款,叫《太子妃升职记》。

短短十年间,圈子一步步壮大,彼此扶持、互相造血。这些人,要么同一个出身,要么同一所学校,要么是情侣,要么是挚友,要么合作伙伴,要么权钱关系。你带着我,我带着你,一个帮衬一个,结成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圈子内部,彼此之间,都像马未都点明王、冯二人关系的那个中性词:相互利用。

说到底,这和上世纪玩的那一套人脉,大同小异。新世纪京圈儿里一拨又一拨人进进出出,不过是在新环境下,上演了一出出老戏。

也没什么好酸的。

世间人情场、利益局。

你为我办事儿,我再为你办事儿。

咱中国人,好这口。

无论什么圈,多少事不都是这么办下来的?

朝中无人莫做官,圈内无人莫演戏。

而在一个挤得头破血流的游戏场里,谁能进入圈子,怎么进入圈子,如何能像80年代的冯、赵二人一样,从一个无名氏,成为一个圈子的核心,这里面,想必要付出许多代价,有不足为外人道的为人艺术。

还是管虎在《老炮儿》里说得好啊:

“这个世界,不是你们小老百姓能想象的。”

「全文完,下次再会」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无知者无畏》,王朔

[2]《郑晓龙:三十年国剧旗手》

[3]《我把青春献给你》,冯小刚

[4]《我和王朔》,叶大鹰,三联

[5]《扶冯小刚一程的那些人》,同上

[6]《非常道·专访管虎》,凤凰网

[7]《海岩:各领风骚三五天》

[8]《叶京:一半是自己,一半是王朔》,新周刊

[9]《兄弟:王中军、王中磊和他们的“国王班底”》,商业人物,迟宇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anshiedu.com/artdetail-5973.html
 推荐视频

森林大帝[电影解说]

太田淑子 松尾佳子 小池朝雄 新道乃里子 明石一 田村锦人 胜田久 加藤精三 川久保洁 熊仓一雄 关根信昭 山本嘉子 千叶顺二

皇室丑闻夜

吉莲·安德森 凯莉·霍威 比莉·派佩 卢夫斯·塞维尔 萝玛拉·嘉瑞 伊芙·海因德 理查德·古尔丁 加文·斯派克 蒂姆·本廷克 罗非洛·迪格托勒 迪韦恩·托马斯 保罗·帕波维尔 Nigel Finnissy 泰·赫尔利 Theresa Godly Jordan Kouamé Daniel Charles Doherty Nicholas A. Newman Mielé Houska-Mitchell Poppy Beck

眼下的一刻

罗素·克劳 Christianne Hirt Wanda Cannon Scott Kraft

复仇岛[电影解说]

布鲁斯·坎 朴熙顺 尹珍序 金仁权 朴哲民

以牙还牙[电影解说]

韩石圭 车胜元 吴光禄 宋永彰 金知硕

节奏组[电影解说]

布蕾克·莱弗利 裘德·洛 斯特林·K·布朗 丹尼尔·梅斯 马克斯·凯塞拉 杰夫·贝尔 拉扎·杰夫里 理查德·布雷克 杰德·阿努克 杰克·麦克维 伊万娜·贝斯克 大卫·达根 纳赛尔·米马齐亚 阿米拉·加扎拉 托菲克·巴霍姆 努拉·凯利 尤娜·卡里尔

凶间疑影[电影解说]

Teerapong Liaorakwong Sinjai Plengpanich Pongpit Preechaborisutkhun Kanya Rattapetch Chatsoroth Thanuthipayakul

夜半鬼敲门4:致命的家[电影解说]

Terri Treas 威廉姆·卡特 Scott Burkholder 丹妮·狄龙 戴布思·格里尔

 用户评论
 正在加载